劉慧卿 - 立法會十八題:為少數族裔兒童提供中文學習支援

以下為今日(五月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劉慧卿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孫明揚的書面答覆:

問題:

  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在去年7月發表報告,指教育制度令少數族裔兒童因中文科成績低落而在升學方面得不到公平競爭的機會,並促請當局採取改善措施,包括在學前階段為少數族裔兒童提供中文支援計劃。據報,本年4月有民間組織發表調查報告,指大部分受訪的幼稚園認為少數族裔學童中文能力參差,但只有少數幼稚園能為少數族裔學童提供額外支援,更只有2%的幼稚園老師曾接受教授少數族裔學童的專業訓練。就此,行政機關可否告知本會:

(一)自平機會去年發表報告後,有否採取新措施支援少數族裔兒童在學前階段學習中文;若否,原因為何;若有,詳情為何(包括受惠少數族裔兒童數目及所涉公帑為何);

(二)是否知悉,現時接受學前教育的少數族裔學童數目為何,並按所就讀班級列出學童數目;當中南亞及東亞裔學童所佔的比例分別為何,以及種族分布為何;供該等學童就讀的幼稚園/幼兒園的數目為何;

(三)會否接納上述民間團體的建議,在少數族裔兒童就讀小學之前為他們提供中文學習支援,以免他們因中文成績不及華語學童而影響其入讀心儀小學的機會;及

(四)當局有否評估少數族裔兒童有否因中文能力而令升學機會受到影響;若有,詳情為何;鑒於平機會曾表示,若有資料顯示個別學校的中文能力要求對少數族裔學生可能帶有系統性歧視的情況,而政府當局不肯審視或考慮改善措施,會作進一步行動,包括作出正式調查,當局是否已審視及採取改善措施;若是,詳情為何;若否,是否知悉平機會會否作出正式調查?

答覆:

主席:

(一)政府致力協助非華語學生盡早適應本地教育體系和融入社羣。我們鼓勵非華語家長送子女入讀本地幼稚園(註)。非華語學生一如本地學生可在2007年開始推行的學前教育學券計劃下,申請學費資助。該計劃其後優化有關的資助,以增加家長選擇,並協助兒童接受優質的幼稚園教育。

  幼稚園的學與教應以綜合形式設計,從而締造具啟發性和豐富的語文環境,讓學童透過嘗試、探索和人際互動,得到真實、有意義和適合其發展階段的語文學習經歷。本地幼稚園採取這種自然而全面的語文學習方式,對兒童學習溝通至為重要,故有利非華語兒童發展其中文語言技能和社交技巧、適應本地小學,以及盡早融入社會。

  考慮了持分者的意見,包括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的討論,以及與平等機會委員會就其2011年7月11日發表的工作小組報告的溝通,我們承諾除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的學與教外,亦採取了以下三項措施,以鼓勵非華語兒童入讀本地幼稚園,盡早接觸沉浸的中文語言環境,以便順利升讀本地主流小學:

(i)我們會加強為幼稚園提供的校本專業支援服務。我們在2012年4月邀請學校申請2012/13學年的支援服務時,「為非華語兒童提供的支援」是優先的考慮。就「為非華語兒童提供的支援」這項重點,專業支援服務將集中協同教師設計學習活動,讓兒童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中文。作為一個起點,在2011/12學年,我們正為31間本地幼稚園及其共約470名非華語兒童提供校本支援服務。

(ii)在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方面,我們會加強有關幼童發展及照顧學習差異的研討會/工作坊的內容,這些研討會/工作坊由2010/11學年起舉辦,約有120名校長/教師參與。我們會繼續進行課程發展探訪及舉辦焦點小組訪談,以收集照顧學習差異(特別是非華語兒童學習中文的情況)的資料和良好做法,以便在2012/13學年舉辦更多經驗分享會和為幼稚園發展配合非華語兒童的教學材料。

(iii)在家長教育方面,我們會繼續在較多非華語人士居住的地區,舉辦專為非華語家長而設的入學簡介會。由於反應良好,我們計劃邀請那些就支援非華語學生方面累積了經驗的幼稚園和學校在日後舉辦的簡介會、民政事務總署撥款資助的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電台節目、在母嬰健康院播放的影片和少數族裔報刊等途徑分享重要資訊。

  上述措施的開支均納入教育局的整體開支,因此並沒有分項開支數字。

  前述的支援措施屬發展性質,需時紮根。我們會配合不斷變化的情況和需要,適時改善支援措施,並會加緊發展更多系統計劃,使非華語兒童的學與教變得更為具趣味性和具體化。

(二)就讀於幼稚園各級別的非華語兒童人數及幼稚園數目,載於附件。

(三)我們非常重視社會對支援非華語兒童學習中文的關注。為提升他們學習中文的興趣,我們已通過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該委員會就語文教育向政府提供意見)邀請有興趣的團體在地區上舉辦有趣的中文學習活動,例如戲劇、藝術創作等項目╱計劃,以提高非華語兒童學習中文的動機。這些項目╱計劃將於2012年7月在有較多非華語兒童的地區試行。有關的支出及受惠人數會視乎獲批的項目多少而定。

(四)我們承諾審視為非華語學生提供的支援,除進一步鼓勵非華語學生盡早學習中文,以便更能適應本地小學教育,也擴大支援非華語學生的學校網絡,以及加強向學校提供校本專業支援,以便除現有的指定學校外,還有更多學校能進一步落實《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非華語學生)》,可以照顧非華語學生對學業及就業的不同期望。

  除了上述第(一)項載列有關在學前教育階段對非華語兒童提供的支援外,我們亦已循下列方向計劃在中小學階段加強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

(i)制訂不同的校本專業支援模式,以確保學校能提供沉浸的中文語言環境;

(ii)重整分享經驗的平台,擴大取錄非華語學生學校的支援網絡,以便分享有關制訂和採用合適教學法的經驗和做法;

(iii)訂立客觀及有實證依據的評估支援措施的架構,以便評估不同的支援模式和措施,評估的範圍包括成效、成本效益和可行性;

(iv)就校本專業支援的模式和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表現展開縱向研究,以評估支援措施對具不同學習能力的非華語學生的成效。

註:「幼稚園」是指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及設有幼稚園班級的學校。

2012年5月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