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學及學習
- 大部分少數族裔學生來自非華語家庭。[1]
- 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南亞裔幼稚園學生,27%的家長廣東話能力弱; 27%完全不懂說廣東話。 [2]
- 近 50%的少數族裔受訪者會講廣東語,但當中僅有10%人能夠閱讀中文和9.5% 能夠書寫中文。 [3]
- 一項調查發現,受訪的12至13歲少數族裔學生當中超過60%人和半數高中學生的中文程度只及一名本地小學生的水平。 [4]
香港融樂會相信改善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教育,是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和人生的關鍵。中文能力亦關乎社會流動性。
可是,現行的語文教育政策卻為母語為非華語的少數族裔學生製造教育、人際和語言方面的不公平環境。
少數族裔學習中文談何容易。在學校教授的中文科課程,基本上是以母語為中文的學生需要為基礎,並沒有考慮非華語學生的語文能力。語言障礙亦令少數族裔學生難以掌握其他用中文教授的學科,再者學校評估學生表現使用的工具,亦同樣是以母語為中文的學生的需要去設計的。
很多中學畢業的少數族裔年青人,中文程度只及主流學校小二或小三學生水平,這樣的中文能力實在不足以讓他們申請升學,限制他們尋找工作的機會。
很多學校在欠缺適當課程,又缺乏專才和支援的情況下只好選用較淺的中文科課程,甚或照搬主流中文科課程去教少數族裔學生,影響少數族裔學生學習的效率。
政府於2014年推出「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目標是支援非華語學生學中文。理論上,老師可以根據讓學習架構去制訂漸進式的學習目標和預期效果;調整以校為本的課程和教授策略,藉以回應學生多元化的需要和參次的能力。不過,有關措施的成效成疑,平等機會委員會亦關注此情況,敦促教育局採取迅速的行動去填補學習架構與現實之間的鴻溝,以及加強給教師、少數族裔學生和家長的培訓和支援。
「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政策」的需要
香港融樂會敦請教育局制定有效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政策」,同時訂明分階段的學習目標,以及提供教授非華語學生的合適教學方法,唯有這樣才可真正讓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能力達致與華裔同學相若的程度。
有關政策應該涵蓋指引和程序,特別著眼於中文語言能力的發展。當局應訂出具體的課程內容,按不同的學習階段而訂出學習目標,讓少數族裔學生在學習中文時有公平的環境,公平的表現指標和評估工具;政策亦必須包括為教師提供支援少數族裔學生的培訓。要少數族裔學生能夠循序漸進掌握中文和融合到主流的學習環境,有賴以上的措施俱備。
資料來源 :
- 根據教育局資料,為規劃教育支援措施,在家使用非中文語言溝通的學生皆被歸納為「非華語學生」(NCS 學生)
- Survey on the Chinese Learning Challenges South Asian Ethnic Minority Kindergarten Students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Face, Oxfam Hong Kong, December 2014